正式进入秋季后,专家提醒,冷空气开始日渐活跃,空气也逐步枯燥,我们要跟着季节的改变,适当调整养生办法。
秋天身体3个地方千万别着凉
秋季三个地方别冻着
中医学有一种养生理论是“春夏养阳秋冬养阴”,“春捂秋冻”就是这一思维的表现。不过,“春捂秋冻”是相对而论的,是有条件的,年轻人、身强力壮之人,增加衣物的时候能够晚点、强度都能够稍大些;老年人、身体衰弱的人,特别是心脑血管功用不健康的老年人,则要留意尺度,甚至要春捂秋也捂。
中华中医药学会学术顾问温长路介绍,由于深秋时节气温改变大,这种改变多端的气候会使人的皮肤、皮下组织血管缩短,周围血管阻力增大,导致血压升高,也会引起血液黏稠度增高。即便正常的秋冻,有三个“禁地”——头、肚脐、脚也是要严加维护的。
头:
入秋后外出的时候最好戴帽子,洗头时用水要比平常热一点,额头上出汗水时不能见风。这是由于头作为人体“诸阳之会”,是全身阳气最旺盛的部位之一。受寒,体内阳气会流失大部。
患有心脑血管病的人、四肢血管病的人,以及四肢不温的人和易感风寒的人,尤其要在这方面进步警觉。
肚脐:
中医称肚脐为神阙穴,温暖这个穴位能够鼓动机体阳气,特别是一些脾胃衰弱,怕冷、易腹泻的人,要特别留意这个部位的保暖,还能够采纳经常在肚脐热敷的办法,驱寒助阳。
脚:
脚是人体各个部位中离心脏最远的当地,因此,血液流经的旅程也最长,而脚又汇集了全身的许多经脉,所以人们常说“脚冷,则冷全身”。足部寒冷,机体抵抗力就会下降,病邪就有可能浑水摸鱼。所以秋季睡前泡泡脚是个非常好的选择。
留意饮食解秋燥
我国中医科学院杨力教授指出,秋分前后气候比较枯燥,红薯和胡萝卜这两种食物都有很好的润燥效果。
其中,秋分前一般气温偏高,归于温燥,适合吃一些清凉的食物来按捺这种枯燥,所以胡萝卜更好,由于胡萝卜不只能够调节“温燥”的平衡,还能补气、消食。而有些区域秋分今后气候开始转凉,气候特征是凉燥,这个时候就更适合吃红薯,由于能够温热养肺,一起也能够润肺。此外,坚果、秋蜜等也能够防止秋燥关于人体的损伤,起到润肺、养肺的效果,然后利于秋季的身体保健。
另外,秋季是胃病的多发时节,患有慢性胃炎、胃溃疡的朋友,更应分外当心,以防旧病复发。胃病患者的秋季饮食应留意以下几点:第一要少食多餐,使胃中经常有食物和胃酸进行中和,防止胃酸腐蚀胃黏膜和溃疡面而加剧病况;第二,防止过多食用对胃黏膜有损伤的食物,如油炸食品、辣椒、芥末、浓茶、浓咖啡、酒及过热、过甜的食物;第三,不要睡前进食(尤其是饱食),因夜间进食影响胃酸排泄过多而诱发或加剧胃溃疡。